创科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引领社会经济持续及多元发展,给青年人更宽广的舞台。特区政府向来重视创科,深信发展创科有助提升香港的竞争力,并着力提升香港的创科生态。
特区政府早于1999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基金,壮大研发力量,协助企业提升科技水平。基金于2020-21年的资助额约48亿元,较2016-17年增加约4倍,与1999-2000年相比更增加约26倍。千禧年后两大创科旗舰——香港科学园和数码港相继落成,成为初创企业及科技人才的摇篮。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也于2000年成立,而2006年更增设4所研发中心,分别是汽车科技研发中心、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与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推动应用研发和促进商品化。这些都为日后香港创科发展奠下稳固基础。
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创科发展
自2015年创新及科技局成立后,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创科,结合“官产学研”,加速相关产业发展。本届政府史无前例投入逾1500亿元及从八大方向加强创科发展,香港整体创科发展、创科氛围已大大不同。本港初创企业的数目及风投基金的投资在过去几年间大幅跃升,独角兽企业从无到有,当中更有独角兽毕业上市。
以下数字均可引证香港回归以来在创科路上的努力成果:本地研发总开支由1998年的约56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约266亿元,同期研发人员的数目由约9000人增加至超过36000人。另一方面,初创企业由2014年约1000间大幅增加至2021年约4000间,聘用人数由约2400人增至约14000人,同期亦见证十多间独角兽企业的诞生;风险投资基金在本港的投资亦由2014年约12亿元跃升至2021年超过400亿元。香港的创科发展亦广受国际肯定、屡获殊荣,例如于2021年世界数码竞争力排名荣获亚洲之首、世界第二,“科技”方面世界第一。香港已在2018年4月底实施了新上市制度,便利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至今已有50间未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循新制度在港上市,市值约4000亿元。
感谢中央一直坚定不移支持香港发展创科。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回应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工程院(两院)本港院士于2017年请求科研资金“过河”作出重要批示,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香港创科发展打下强心针,从此香港的创科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迅速成长起来。习主席批示促成“资金过河”重大突破,容许国家科研项目经费资助香港相关科研项目,至今已有超过7.6亿港元科研资金由内地批出予本地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并已有4所香港的大学在内地设立的分支机构获国家科技部列为试点单位,可独立申请人类遗传资源出境来港进行科研工作。
更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任务
科技部近年更进一步支持香港的创科发展,让香港更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任务,并于去年9月公布了一系列惠港措施,包括扩大国家科技计划对港开放、容许香港的青年学者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进一步欢迎香港参与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国家科技专家库和奖励评审专家库等。有关措施已有一定成果:包括首次开放“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给香港科研机构申报;至今已有逾3000名香港科技界人士加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和逾400名专家进入两个专家库,进一步发挥香港在国家科技建设的作用。
现时,香港共有16所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并与中国科学院共建22所联合实验室,涵盖不同研发领域。这些实验室或分中心为两地学术研究界加强合作、共同引领国家在领先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香港发展的后盾是国家
香港发展的最大后盾就是国家,香港发展的最大机遇就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十四五”规划纲要》除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外,更首次将港深创科园和深圳科创园区组成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纳入大湾区四大合作平台之一,充分反映了中央对香港创科的重视和支持。香港在科研能力及国际化方面具有优势,亦具备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同时,大湾区其他城市则拥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和转化科研成果能力。因此,香港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在创科发展方面确有深而广的合作空间,为科研成果商品化打造完整的产业链。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国家在建设大湾区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其中一个重点项目。北部都会区中的新田科技城将与深圳科创园区组成占地540公顷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集港深两地优势,有利吸引龙头企业落户湾区、落户香港。为此,港深两地已推出联合政策包,提供便利人流、科研资源流动及开设业务等多方面的支援措施,包括人才住房等,携手为合作区招才引智。科技园公司亦将在今年下半年分阶段在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推出大湾区创科飞跃学院及大湾区创科快线,并会与在大湾区设有分校的本港大学合作,建立孵化中心网络,协助本地初创企业在大湾区发展。《北部都会区发展策略》亦提出在流浮山发展媲美数码港的地标性创科产业设施,并与深圳前海合作推行旗舰项目。
除了把握现有优势,政府更积极推动和投入更多资源于香港较有优势的科技领域,包括生命健康科研及微电子产业。本年度《财政预算案》宣布预留100亿元为生命健康科研发展提供长远及完备的配套,包括在港深创新及科技园设立“InnoLife Healthtech Hub生命健康创新科研中心”。政府亦着力支持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位于元朗创新园的微电子中心将于明年年底落成,为业界提供特定专项设施和共享配套支援,推动高增值行业的研发和科技应用。
创科发展以人才为本
推动研发方面,本届政府推出额外税务扣减,以吸引私营企业在港的研发投资。企业在2018年4月1日或之后产生的合资格研发开支可获额外税务扣减,首200万元开支获300%税务扣减,余额则获200%扣减,有关扣减不设上限。在截至2022年4月底收到的利得税报税表中,有181宗就2020/21课税年度提出研发开支扣税申请,涉及的研发开支约为25.1亿元。政府亦倍增“创新及科技基金”每年对16所香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及6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资助总额至每年4.4亿元。
创科发展,一切以人才为本。我们会继续致力营造良好氛围,透过不同措施,鼓励海内外创科人才来港,推动研发,培育人才。旗舰项目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成功吸引海内外30多所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与本地合作设立28间研发实验室,汇聚约2000名本地及国内外优秀人才,打造香港成为环球科研合作中心。杰出创科学人计划自2021年6月推出至今,已支持逾70名国际知名的创科学者和其团队来港参与教研工作。
展望未来,因应本港对科研和“再工业化”用地日渐上升的需求,政府已预留超过350公顷土地作创科发展,当中包括上文提及的新田科技城、推展科学园及数码港扩建计划、重启马料水填海计划、在流浮山建立地标性创科设施、提供土地予大学作科研用途等,以配合香港未来创科发展的需要。特区政府会陆续落实新措施,为香港的创科发展注入更多动力,包括在“香港增长组合”下成立50亿元的策略性创科基金,投资对香港具战略价值、具规模和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以及成立数字化经济发展委员会,推动数字化经济发展。
香港科研实力雄厚,拥有5所全球100强大学、逾40名两院院士、国际化和高度市场化的优势,创科大有可为。虽然过去一段时间,香港社会确实经历了不少挑战,自国安法和完善选举制度实施后,香港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现在是创科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区政府会继续用好“一国两制”下国际化的优势,抓紧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建设高水平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成就《“十四五”规划纲要》下的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国家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来源:香港商报 作者: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 薛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