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对“起底”行为须严厉打击

2022-06-06 07:52

麦美娟 工联会副会长 立法会议员

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无数警务人员、立法会议员和公开反对黑暴的人士及其家人的个人资料,被人发放于社交平台。资料被发放后,极端分子即进行滋扰、恐吓,受害者包括一些未成年儿童。当时社会已有呼声要求把这种“起底”行为刑事化,但立法会最终还是要等到完善选举制度后,才有机会修改《个人资料私隐条例》。

“起底”刑事化的修订在去年9月通过。根据新修订的条例,任何人在未获当事人同意下,披露该当事人的个人资料,及意图或罔顾是否会导致该当事人或其家人蒙受任何指明伤害,即属违法。

法例由生效至今年4月30日,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已向13个网上平台发出689份停止披露通知,一共要求它们移除逾3,500个“起底”信息。公署已就66宗起底个案展开刑事调查,对7宗个案采取拘捕行动,共6人被捕。

然而,贼心不死,网上社交平台仍时有个人私隐资料在未经当事人同意下被发放,其中最肆无忌惮的,是社交平台Telegram上群组“阿囝揾老豆老母”。5月25日私隐专员公署公布, 该群组被Telegram封锁后,随即另起炉灶,再建立一个同名群组,更扬言资料会以其他文件处理程式发放(例如Excel及Word),群组一建成已有逾800人加入。事实上,“起底”讯息即使被删除,每每事隔两三天又会再被发放。公署表示正积极考虑引用法例,停止或限制市民接触Telegram,如私隐专员引用相关条例,将会成为首例。

事件可总结出三个关注点。一、违法者有恃无恐。发放者可能利用没有登记的电话卡在Telegram开户,或在海外开户,引致执法困难,难以追查犯案人士。二、犯案者利用网络的便利,随意开立群组,不论被封锁多少次,仍可以再立群组,达到禁之不绝的效果。三、《个人资料私隐条例》既已修订,把“起底”行为刑事化,私隐专员应用尽权力以杜绝“起底”行为。

当局也应考虑提早完成电话卡实名登记的工作(原订于2023年2月23日或之前完成实名登记)。事实上,电讯商已经完成了实名登记所需的相关设施及系统建设,要求现有匿名电话卡用户登记,没有技术性问题要解决。加快完成电话卡实名登记,即可杜绝部分本港以匿名电话卡注册的网上平台户口,防止“起底”行为再现。

私隐专员在保障资讯自由流通之馀,也必须保障个人私隐资料不被挪用。如有社交平台未有尽责移除“起底”资讯,屡劝不听,法例亦不应无限量包容。故此,私隐专员应慎重考虑引用私隐条例所赋予的权力,停止或限制市民接达相关平台上的“起底”讯息,甚至是整个平台。

“起底”行为,是黑暴分子用来散播仇恨、扩大社会矛盾、恐吓支持政府人士的卑劣手段,全无容忍的馀地。政府必须尽力堵塞法例漏洞,私隐专员亦要审慎行事,尽用法律赋予的权力保障市民个人私隐,不容许任何人因为被“起底”,自身和家人受到威胁。

来源:文汇报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