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宗!!!港新增确诊数破纪录!疫情受控还需多久?

2022-01-24 10:12

140宗!!!港新增确诊数破纪录!第五波疫情受控还需多久? 

香港昨新增确诊个案140宗,突破2020年7月25日133宗的最高纪录,其中15宗为输入、125宗为本地个案,至今累计确诊个案达13286宗;另有100多宗初步阳性个案。

至昨日,出现社区爆发的葵涌邨累计已有逾170宗确诊及初步确诊个案

昨日下午,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率政务司司长李家超、运房局局长陈帆等赴逸葵楼及映葵楼视察,听取房屋署同事汇报这两天以来的行动和最新情况,包括居民检测流程、膳食和其他必需物资派送及环境卫生安排,亦听取卫生署同事讲解如何加强执勤同事的防疫意识及视察警方现场部署等。

昨104宗确诊与葵涌邨相关

葵涌邨连日来疫情大爆发,其中逸葵楼已有确诊及初步确诊个案126宗,映葵楼41宗,雅葵楼2宗,芊葵楼、晓葵楼、旭葵楼、春葵楼则各有1宗。当局相信涉及葵涌邨个案会陆续浮现,逸葵楼及映葵楼5天围封强检会按原计划进行,而芊葵楼、晓葵楼、旭葵楼、雅葵楼经评估风险较低,不会延长围封行动。

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张竹君昨表示,当天140宗确诊中,有104宗与葵涌邨相关,包括逸葵楼94宗、映葵楼9宗、雅葵楼1宗。另有17宗与输入个案相关个案,包括一名曾于1月7日到过通菜街Little Boss买仓鼠人士(他怀疑感染Delta变种病毒),映湾园7座确诊者的家人,曾到明星海鲜酒家吃饭的人士,2名李郑屋官立小学相关个案的家人或学生,曾到龙荟食饭确诊者的家人,2名医管局病人服务助理、其中一名居于映葵楼,佛教筏可纪念中学再多3人确诊。

源头不明个案方面,包括一名居于大窝口邨富强楼的18岁学生,于美孚地利亚学校读书;一名居于蓝天海岸影岸红A座的6岁小朋友,他不时有到附近公园玩;一名居于大围碧田街美柏苑的31岁女士;一名居于新港城中心的44岁男士,他是三菱公司电梯维修员,亦涉及L452R病毒。

有采样员海关关员初步确诊

初步确诊方面,亦涉及多间院舍,包括松悦园耆和护养院一名护士、新生精神康复会思悦园一名住户,以及救世军南山长者之家一名负责清洁的员工;另有2名三号码头万宁仓库的员工。而一名检测站采样员亦初步确诊,他去过葵青及青衣等处参与采样,Ct值35,估计是初步感染,由于去过多处工作,相信是被人感染。

另有2名病人服务助理初步确诊,其中一名是任职威尔斯亲王医院的50岁职员,居逸葵楼,接受强检后呈初步阳性;另一名是任职玛嘉烈医院的53岁职员,在儿科深切治疗病房工作,居祖尧邨,本月16日曾到上述个案的家中聚餐。

有一名海关关员初步确诊,他上周四曾到一家连锁店货仓,参与调查一宗大麻二酚产品含四氢大麻酚成分的案件,亦有出席案件记者会,最后一日上班日为1月22日。目前,他已入院接受治疗情况稳定。海关已即时通知出席记者会的传媒,并安排可能有紧密接触的部门人员,尽快接受病毒检测。

港府亦指,所住大厦不需围封的其他葵涌邨居民须强制检测,邨内球场已设检测站,昨早10时开始运作,大批居民排队检测,人龙一度长过百米。

林郑感谢居民配合政府行动

在视察现场,林郑月娥衷心感谢葵涌邨居民配合是次围封强检行动,希望他们体谅政府行动的必要性。当局会不断监察情况,加派更多人手,减少居民不便和焦虑。是次围封及强检行动规模庞大,除房屋署外,至今已动员超过1800名来自10多个政府部门的人员参与,安排了6个检测承办商,全邨先后设立10个流动采样站,以应对邨内检测需求。她感谢各部门和检测承办商无分彼此,在短时间内组成一支抗疫团队携手抗疫,执行各方面任务。

“正肆虐全球的Omicron变异病毒株传播力极强,令本港疫情出现急剧恶化。政府会全力应对,但市民配合和支持是过去两年香港成功抗击疫情的关键。”林郑呼吁葵涌邨内受限和受检居民未来数天按序接受检测,同心抗疫;她亦呼吁市民大众和相关处所严格遵循各项社交距离措施,减少外出、避免聚会,若怀疑有感染风险应尽快进行检测,以免病毒进一步传播。“最重要的是,还未接种疫苗或合资格接种第三剂加强剂的市民,应尽快接种,保护自己、保护社区。”

香港民建联立法会议员陈恒镔表示,目前团队已接获逾1000名市民查询或求助,包括有洗肾或接受化疗的癌症病人反映有医疗需要、有正在坐月的妇女反映家中食物及个人卫生物品不足、有茹素人士指未能选择素食等。他指,前晚高峰期时,居民需轮候逾一个小时才可接受检测,担心长时间轮候会造成交叉感染。他又说,现时信息及沟通出现较大混乱,要求政府从中理顺。

劳工界立法会议员周小松指,因围封而无法上班市民,完成检疫期后可向卫生当局领取相关证明,然后透过雇主向保险公司申请病假津贴;又呼吁雇主与打工仔同舟共济,尽量安排员工居家工作。

袁国勇料第五波疫情受控需两三月

本港第五波疫情大爆发,连日来确诊个案不断攀升。政府专家顾问、港大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昨表示,未来7至14日可能出现更多新的确诊病例,并预计确诊个案会“几何级数增长”。他预计,第五波疫情需要约两三个月才能够控制。

现时社区有两条明显传播链

袁国勇表示,现时社区已有两条明显传播链,分别是铜锣湾宠物店的Delta及葵涌邨大型爆发的Omicron病毒传播。目前,葵涌邨是否需要全邨隔离仍言之尚早,但至少需要5天时间进行全邨检测。

他提到,本港现时疫苗接种率还是太低,过去8个月疫苗接种率只有六七成,呼吁民众尽快接种疫苗。对于有关政府清零政策,他指出,清零只是一个手段并非一个目的,是让市民有足够时间可以去打疫苗,因接种疫苗后新冠病毒对人体伤害减低,不会患上重症或入院,减少整个医疗系统的压力。他认为,全民检测并非一个控制疫情的可持续方法,不可能做到每一次有本地个案出现就要进行全民检测,唯有全民接种疫苗才有助于控制疫情。

袁国勇指,现时新冠变种病毒Omicron传播力强,市民最好可佩戴两个口罩——外科口罩戴在里面,布口罩戴在外面,要贴合面部,减少感染风险;市民在家中亦要注意经常通风。

全港两周检测120万人次

昨日,食卫局局长陈肇始发表网志表示,本港近日疫情发展令人忧虑,社区出现多条传播链,因应近日检测需求增加,各区增设了超过70个流动采样站,并已相应增加人手。当局正密切留意社区检测中心的使用量,并按风险评估于有需要地区加开流动检测站。

她又指,当局已短时间内先后于各区纳入强制检测公告的住宅大厦及场所,各社区检测中心的预约名额亦已进一步提升。过去两星期,对超过500个地点发出强检通告,并多次围封住宅大厦强检,全港总检测次数超过120万。以屯门为例,一星期便已为超过20万名市民进行检测。葵涌逸葵楼亦正进行为期5天围封强制检测行动,希望尽快找出潜伏个案,避免病毒扩散及要截断传播链。

陈肇始希望市民留意政府公布新个案人士到过的地点,若发现在同一时间曾经去过,即使没有病征亦应尽快做检测,如上周因应深水埗区内数个区域近日出现许多传播链,社区传播风险极高,特别呼吁深水埗区域居住和工作的市民尽快检测。

【商报时评】

病毒传播几何级 加码抗疫莫迟疑

香港商报评论员 苏信

本港疫情急剧恶化,昨新增140宗确诊病例,有125宗属本地感染,初步确诊个案亦达100宗以上,创第五波新高。专家指个案以几何级数上升,预料社区会不停出现病例,今次疫情或需要两三个月时间才能受控。面对异常猛烈疫情,政府加码抗疫切莫迟疑,实施更严格的抗疫措施才能及时堵漏,尽快扑灭疫情火势。而市民若不想在没完没了的疫情中反复折腾,自觉配合抗疫措施,才有希望尽快控制住疫情。

目前,疫情发展的形势令人极之担忧。

一是火头处处。连日来不明源头个案越来越多,料有多个隐形传播链。当中又可能有“动物传人”,与宠物店相关的感染Delta 病毒群组继续扩大,渔护署亦在市民交出的仓鼠中验出阳性反应,为“动物传人”可能性提供新证据。

二是蔓延快速。一名巴基斯坦籍女士在酒店检疫期间感染到Omicron 病毒,并将病毒带入社区,引爆多条传播链,葵涌的逸葵楼、映葵楼等多座大厦确诊个案井喷式爆发,已发现确诊、初步确诊达170 宗,整体疫情扩散之快可见一斑。

三是出现不少无症状感染者,市民不知是否受到感染,很多个案都是经过强制或自愿检测发现的,无疑增加了病毒传播扩散的风险。

第五波疫情来势汹汹,必须采取断然措施,设法切断所有传播链,全力内防扩散。中学与小学及幼稚园已停止面授,多所大学昨均宣布今起至农历新年假期前,学生改上网课,教职员居家办公,以减少人群聚集导致的交叉感染风险。政府亦全面收紧社交限制至第三及第四波疫情时的水平,视乎需要还可延长执行时间,并推出更严厉的措施,这些都是为了防疫的必要之举,应做则做。惟仅是防守并不足够,还要通过大规模社区检测进行层层筛查,加强追踪力度,做好隔离检疫,才是快速找出并切断病毒传播链的最佳办法。

政府过去数周将全港多个地点纳入强制检测公告,为过百万的市民进行强制检测。对疫情较严峻的葵涌多座大厦,实行一至五天的禁足围封检测行动,并扩大强制检测范围,以尽快切断传播链。列为“受限区域”的葵涌芊葵楼检测发现一宗初步阳性个案,证明相关做法是正确和有效的。

事实上,在疫情全面爆发的阶段,只要有助控制疫情,任何方式都可以考虑,力度亦可以进一步加强。例如政府专家顾问袁国勇认为,葵涌邨的大厦只要有一宗确诊个案出现,都应该全座连续检测5 日;而针对爆疫的区域,宜主动扩大检测规模,进行全区强检,最大程度切断每一条传播链,不出现“漏网之鱼”。同时,在病毒追踪、检疫隔离方面,政府必须更精准高效,加强配套供应,提升抗疫能力。

抗疫是全民共同责任,市民须提高警觉,做好自我防护,严格遵守社交距离措施,尤其春节期间,不必要的活动或聚会能免则免,亦要积极配合政府的防疫政策,使用安心出行。最后,提升疫苗接种率,早日建立全民免疫屏障,是抵御变种病毒的有力方式,政府宜加快推动“疫苗气泡”谷针;为人为己,未接种的市民应积极接种,应打尽打。

来源:香港商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