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肺癌治疗国际标准
肺癌被喻为“癌中之癌”,长时间位列全球最常见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直至莫树锦教授领导港中大研究团队及亚洲肺癌研究组,逐步拆解数种常见的变异基因密码,再研发针对这些变异基因的标靶及免疫治疗方案,成功大幅度延长病人的存活期。这些开创性治疗方案现已成为国际标准疗法,为全球肺癌病人开辟一条新路。
领导亚太研究 推动肺癌标靶治疗
对于中晚期肺癌病人及他们的医生而言,“对症下药”是最近二十年才开始看得到、做得到。“以往的肺癌病人若不能做手术,完成化疗便无药可医,但现在几乎全世界都会先将肺癌病人根据基因变异的种类分成四类,检测他们是否有EGFR、ALK及ROS1变异基因以及对PD-L1的反应,然后分别接受相应的标靶治疗及免疫疗法。这些成果都是我们一手一脚打拼换来。”莫教授说。
莫教授与他的团队多年来研究带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变异的肺癌病人。美国哈佛大学于2004 年发现这种致癌因子会令身体内的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和生长,形成肿瘤,在亚洲人身上尤其常见,占肺癌病例约三成。由于不少患者特别是非吸烟人士,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做检测,确诊时已到中晚期,平均存活期不足一年。为此, 莫教授领导一众东南亚的学者进行名为
IPASS(IRESSA Pan- Asia Study)研究,到2008年更公布一项重大发现。“我们发现一种标靶抑制剂能有效控制EGFR癌细胞生长,病人只要每天服用一片,毋须接受毒素较高的化学疗法,而且效果较化疗优胜。”莫教授解释。
持续革新疗法 对抗癌症变异
往后十数年,莫教授不断推动基因变异与标靶疗法的相关研究,除了EGFR基因变异之外,更先后发现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跨膜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ROS1)两种基因变异引致的肺癌,同样可以标靶疗法应对。“数年前,我们也证实EGFR基因变异的肺癌患者即使接受标靶治疗后出现抗药性,也可转用新的治疗方式,阻止癌症恶化,并将存活期延长一倍。”
此项发现不但获全球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选为年度最受瞩目研究文章之一,也为个人化标靶药物治疗发展奠下基础。除了拆解基因密码,莫教授近年还积极研究免疫疗法,并证实免疫疗法能有效治疗对PD-L1蛋白有高表达的肺癌患者。有关的研究结果更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采纳并广泛于临床应用。
有如美国诗人罗伯特‧佛罗斯特在著名诗作《未走之路》(The Road Not Taken) 中所描述的经历,莫教授在二十多年前肺癌研究还未掀起医学界广泛关注时,已踏上这条甚少人选择的路,从零开始研究肺癌,却缔造今天的成就,成为了国际肺癌权威,有国际肿瘤学组织更为他冠上“肿瘤学巨人”的荣誉。然而,对于这些桂冠头衔,他笑言除了靠努力,更要毋忘一份求变的心态,“我从医时没想过领导大家打这场抗癌的仗,只是在国际的医学舞台,当我看到机遇就希望努力去做,背后哪怕只是为人类生活带来一点小小的改变。”
继续研究工作以外,莫教授也把希望寄予下一代,“近年我接收了不少来自港中大、内地及世界各地的学生,指导他们从事研究之外,也教导他们领导能力、沟通和表达的软实力,让他们学习与病人沟通,毕竟从医者最基本是要医治病人,一切都应以病人为本,做研究也如是。”
然而人类抗癌的路仍然很漫长。莫教授表示癌细胞会不断变化,产生抗药性,现有药物终有一天会失效,因此疗法也要不断革新。他指未来会研究应用多种药物于免疫治疗的成效、抗体药物复合体(ADC)在肺癌上的应用,以及癌症疫苗的发展这几方面。
Quote:
当我看见病人因为我们的治疗而康复, 那份满足感便是推动我继续研究的动力。
莫树锦教授
港中大医学院肿瘤学系系主任兼李树芬医学基金肿瘤学教授
研究领域:肺癌标靶治疗及免疫治疗
主要成就:
● 肿瘤学多媒体资源平台OncLive“肿瘤学巨人”(2020)
● 欧洲肿瘤学会“终身成就奖”(2018)
●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院士、
Paul Bunn Jr Scientific Award(2017)
● 连续多年为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
Caption:
01_肺癌是全球最多人罹患的癌症,每年导致约一百六十万人死亡。
02_莫教授于1996年加入港中大医学院,当时的肺癌研究接近从零开始,慢慢积累成果,至今为医学界订下多个肺癌诊断及治疗国际标准。
03_莫教授领导东南亚IPASS团队公布Gefitinib 标靶抑制剂能有效控制EGFR癌细胞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