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漫之人”往往更有毅力

2024-04-23 14:33

在中国古代,很多所谓的正人君子都不是什么散漫之人,而是从政之人。他们整天不苟言笑,要修齐治平,要以天下为己任,而真到了献身的时刻,却踌躇不前,畏首畏尾,以至于成了逃兵或者直接叛变。而那些散漫之人却成了有毅力的一群人,不能参与国事,也不能改变国家命运,但能够改变自身,并为之践行终身。那么,散漫之人就一定是有毅力之人。

陶渊明是个散漫之人,看不惯官场的污浊风气,愤而出走,弃官归隐,躬耕田园。虽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要“但使愿无违。”他能在田园生活中发现自然和人性的美丽,获得很多作诗的灵感。即便陶渊明贫病交加的时候也没有想到重返官场,而是坚定地走完了生命的旅程。

李白是散漫之人,一方面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方面又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被人推荐做官,也始终不受皇帝待见,被排挤之后,离开长安,继续云游的生活。他是个散漫之人,喜欢炼丹,没有炼成;喜欢做官,没有做成;喜欢作诗,却成了大诗人。一辈子大多数时间都在云游,放浪不羁,无拘无束,当然凭着诗人那股自由的意识,走遍了名山大川,很多人不敢攀登的天姥山,他自己上去了,表现了惊人的毅力。当然,还写了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一生有些玩世不恭,追求功成身退,最终功亦未成,身也未退。不断地写诗、写文章,让他成为一代天才。

杜甫也是散漫之人,自号少陵野老。被叛军俘虏的岁月成了他的屈辱,到成都杜甫草堂之后,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心忧天下,为天下的寒士们着想。他的诗歌字字血、声声泪,格律严整,曾经“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把律诗的题材大大拓宽,成了作诗方面有毅力的人。

苏轼也是如此,前半生平步青云,后半生一贬再贬。在被贬谪的岁月,他随遇而安,参禅悟道,虽然身处不良的自然环境,但仍然能够苦中作乐,享受人生的愉悦。求皇帝赦免自己而不得,转而投入禅宗的怀抱,形体散漫,但思想更为纯净,也更接近生命的本真。

李清照也是如此,前半生顺风顺水,后半生颠沛流离。为了戳破人们说她投降的谎言,带着和丈夫赵明诚一起收藏的文物追随宋高宗,渡江而去,虽然晚景凄凉,也要“凄凄惨惨戚戚”,但在那个时代,干出那样有毅力的事的女人也就李清照一人。况且,她的词作十分优秀,堪称“一代词宗”。

落第考生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旷世奇书《红楼梦》,原作仅仅八十回就把人们迷得五迷三道的,可见文笔功力非同一般。而他的创作态度更见认真,一丝不苟,也从来不敢懈怠。如此的毅力,似乎可以作为现在文学界的楷模,对比那些一个月写一部长篇小说的网络小说作家,曹雪芹简直就是他们望尘莫及的神仙了。

同样作为落第考生的蒲松龄也是保留了很严肃的创作态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虽然写了鬼狐仙怪,但这些东西比那所谓的正人君子更可爱。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蒲松龄不仅仅写一些鬼狐仙怪的东西,而是通过对鬼狐仙怪的描写保留了文学的怨刺传统,在当时颇具创建性,当然也曾经一度被禁。蒲松龄写的一两篇文章单列出来讽刺意义就已经不小了,要是连缀成集子,各方面的讽刺意义就可见一斑。他的毅力仍然体现在著书上面,给后代小说家提供了典范,但后代小说家要故意避开文学的怨刺传统,不学蒲松龄了,当然也就更为安全了。只是,后代的很多小说不叫小说,也不能流传久远了。

毅力在于专注,而散漫之人看似散漫,其实用心专一。他们大多放浪形骸,不拘小节,形体散漫,生活散漫,甚至不修边幅,但他们的精神不散漫,有着始终如一的精神追求,就是为了写作表达自我,为了做回自己,当然就能够成为文学家了。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