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门水道:襟喉要地,联通远洋

2024-04-12 11:17

金星门水道作为香山古驿道中唯一一条海上古驿道,其自中山市崖口村起,沿着珠海近海,一路南下直达澳门,全长约50公里。

横跨在金星门水道上的淇澳大桥

▲横跨在金星门水道上的淇澳大桥。

《香山县志》记载:“二峰相峙,隐若双龙,中有小屿如珠,亦曰金星门。”金星门便是因这个在伶仃洋中的小岛而得名,而“二峰”就是如今的淇澳岛和唐家半岛。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澳门设立粤海关澳门口岸,澳门进入了海外贸易的黄金时代,成为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重要桥梁。因香山地区内河航道复杂,为加强对口岸贸易的监管,清政府规定前往广州的洋船在来到澳门后,都要等待设在前山寨的澳门同知衙门安排人员引领,才能进入珠江内河上溯至广州口岸贸易。因此,澳门去往广州的金星门水道成为外海船舶来华贸易的咽喉。

正是由于这种襟喉要地的特殊性,香山地区成为当时西方传教士和商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据《香山县志续编》(1923年版)记载,清末民初香山地区古水道分为海程东路和海程西路。其中海程东路(即金星门水道)由石岐水路至澳门,是县城石岐至澳门的重要交通动脉。海程西路由石岐水路南分两条支线,一条往前山寨、澳门,是石岐至澳门的重要通道;一条往黄粱都、新会海口埠,出远洋联通更广大的世界,是石岐联系黄粱都及下南洋的重要通道。

这两条水道流经今珠海境内,沿线津渡密集,航运繁忙,货物往来频繁。据《香山县志续编》(1923年版)记载,清末民初已有长行渡等八十多条航线,包括石岐往省城、澳门往新会、黄粱都往新会、淇澳至石岐等航线;横水渡航线十几条,以小榄、黄圃、坦洲等乡渡为主。长行渡航线一般使用体积较大的木船,民国时期出现火轮船拖渡,运载货物以大米、生果、蔬菜、水产、生猪、“三鸟”(鸡鸭鹅的统称)和土特产为主。光绪二十年(1894年),于省、港、澳定期航行的大木船就有32艘,主要运载盐、海产品、干货、砖瓦、柴炭、布匹等。发达的航运极大地提高了商品运输效率,促进了香山地区商贸繁荣。

发达的水路交通和频繁的对外商贸为香山地区与外界的人文交流奠定了基础。大批香山人依托水道走出国门,远赴美国、南洋、澳大利亚等地务工、经商、求学。青年时期的孙中山就是乘帆船经金星门水道到达澳门,再由澳门搭乘轮船赴檀香山求学。此外还有珠海金鼎人蔡兴在澳大利亚经商致富后回国办起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营百货,珠海梅溪人陈芳回乡时带回了珠海历史上第一台小型发电机……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或推动近代民主革命,或推动近代贸易和工商业发展,或推动科学技术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香山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香山古水道如枝杈交错,串联起珠海地区文化交流、商贸往来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时至今日,许多古水道已退出历史舞台,唯余古码头和古渡口向往来路人诉说着昔日繁华;但还有部分水道发展为现代水运航线,继续迎来送往,谱写今日珠海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