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精研惊御眼,庙堂知倦还乡梓

2024-04-05 11:20

诗词书画样样精通的“岭南大才子”鲍俊不仅一度成为香山文坛领袖,更是取得了有史以来珠海科举考试最好成绩,试卷获道光皇帝御批“书冠全场”。辞官回乡后,他的书法真迹遍及广东及周边省份,乃至港澳地区的庙宇祠堂都有他的真迹,更是在珠海石溪效仿兰亭雅集,留下摩崖石刻的文化瑰宝。

珠海文史专家何志毅长期研究珠海地方历史,他认为,鲍俊在官场上的失意,却造就其成为岭南杰出的书画家、诗人、学者。

W1a

▲鲍俊石溪摩崖石刻“一笔鹅”。李旭摄

W1b

▲香洲山场村“太史第”(鲍俊故居)。珠海博物馆供图

崖山一战,南宋政权灰飞烟灭,但赵氏并未从此湮灭,在香山始终活跃着这个皇族的身影。何志毅介绍,清道光年间,赵氏第二十六世,举人出身的赵允菁“诗书世其业”,培养了两个非常出色的学生:曾望颜、鲍俊。前者官至总督,后者以书画名世。

鲍俊出身香山县山场乡(今珠海山场村)的一个书香世家,据考,鲍俊的始祖是南宋时流落香山县的名士鲍允瑜,其有《无题》诗流传于世:云来山有凤凰名,罗列群峰耸翠屏。从此烟霞栖息稳,云礽后裔出公卿。

何志毅告诉记者,鲍俊长相丑陋,脑扁驼背、露齿歪腮,但从小酷爱读书,聪颖过人。

尽管因容貌丑陋受族人鄙视奚落,但是在名师赵允菁的劝解下,鲍俊一反常态,自己把衣服整理得非常整齐、干净,到书塾专心读书,“怠惰农攸戒,辛勤学不虚”。天生聪颖,加之学习非常用功,当时村塾通常所用的教材《三字经》《千字文》《幼学琼林》《心牍》《千家诗》等,别人用三年时间才读完,鲍俊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通读了,并且以优秀的成绩考上了当时香山县的最高学府——石岐学宫。

入读学宫的鲍俊醉心于书法。因其师赵允菁的“能上寺庙大殿之书,绝非凡品”一句话,令鲍俊不顾他人非议和侧目,日夕描摹石岐学宫裹那些飘逸洒脱的名家匾额书法,稍有空闲便遍访各地寺庙,专门搜罗碑帖。

W1c

▲鲍俊书法作品。珠海博物馆供图

W1d-1W1d-2

▲鲍俊书法作品。珠海博物馆供图

为了练习书法和节省纸张,他每回到家,就用瓶子装满水,找来毛笔,蹲着身子,在地面的阶砖上一笔一画地临摹诸名家的字帖,直到用完瓶子裹的水为止。何志毅介绍,其作品颇具姿态,笔法生动,兴酣下笔,均字字精到、钩深入微,于飞舞中具饶劲挺拔之气。可谓静如菩提冥思,动则如游龙出海,形成既清新又古朴,既遒丽丰润又意蕴醇厚的独特艺术风格。

清道光二年(1822年),鲍俊参加乡试,考中文举第二名。次年,参加会试。临行前,他还曾来到山场城隍庙,进香祝祷。鲍俊来到京城后,于春季二月贡院应考,礼部会试主考官出题“山鸡舞镜(原句‘山鸡舞镜,自形其美’)”赋。鲍俊未审清试题,即以“山鸡有五德”作题意,用错典故,但作文甚佳,斐然成章,仍被选入殿试十卷之列。这是自明代香山学子应试以来,首位进入科举殿试及第者。

何志毅介绍,当天道光皇帝至养心殿西暖阁升坐,为小金榜御览读卷官奏上的十份殿试卷一一进行钦点。当他拆开鲍俊密封的试卷,看了又看,觉得他的试卷不但文章写得有文有质,而且行书俊秀飘逸、潇洒出群,爱不释手。当即握笔提腕,用朱笔在鲍俊的试卷上御批“书冠全场”四个字,钦点二甲第二名(即殿试第五名),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庶吉士。何志毅还告诉记者,在这届殿试中,鼎元及第者为广东吴川人林召棠,是粤西地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因同为粤人且同榜而与鲍俊结为挚友,煮酒论诗文。

鲍俊的书法被皇帝御批为殿试十卷之上,一时声名鹊起,享誉京城,史载“远近求书者踵相接”。鲍俊也曾作诗感慨:“年来不为浮名绊,字债犹能累此身。”

在衣锦荣归时,鲍俊到家乡城隍庙烧猪还神,为该庙题额“风云变幻”四个大字。从此,本乡和外乡的学子赴试都先到城隍庙裹祭拜,祈福登科。

文/李旭

星岛日报海外版 羊城晚报社 联合编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