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大湾区系列报道之三:数字解码大湾区经济发展“含新量”

2024-02-26 16:22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五年来,大湾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为支撑,大湾区已形成“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级以及3个五千亿至万亿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级、2个百亿级组成的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10+5”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等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电子信息、未来生命健康等5大未来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速度快、总量大、体系相对完整,大湾区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器”和“储能池”。从一组组数据中可以显而易见的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含新量”体现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各方面,它们有力支撑着大湾区强劲发展,更使得大湾区经济韧性十足,潜力十足。

过去几年来,香港政府投入近2000亿港元,以提升科研基础设施、资助研发活动、支持产学研协作及汇聚培育科技人才等,积极吸引重点企业落户香港,加速并壮大创新科技生态的蓬勃发展。

一系列举措使得香港在科技创新上继续排名世界前列,保持全球创新优势。《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香港继续排名前列,保持全球创新优势。在全球前100个集群当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蝉联全球第二位。香港在全球13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7位,保持在亚洲第5位。两个副指数中,香港在“创新投入”方面排名全球第8位,在“创新产出”方面的排名上升至第24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机遇,香港兼具各方面的优势,包括研发能力、科技基础设施、法律制度及知识产权等,推动创新及科技业节节上升,同时也发挥商业平台的作用,协助创新公司打进亚洲市场、走向国际,特别是大湾区的企业。

香港联结世界,广东苦练内功。五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集群度高度发展,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承担新质生产力主要产出的科创企业数量、质量全国领先。

广东省在科创百强企业榜中共有16家上榜,这些企业比较多集中在新能源、半导体产业领域。

截至2023年年底,广东省共有871家A股上市公司,其中693家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于江苏省的574家和浙江省的356家。

从上市公司总市值方面来看,广东省为67482.45亿元,也高于北京市(61488.16亿元)、江苏省(34448.73亿元)、上海市(30345.19亿元)、浙江省(27877.72亿元)。

从行业分布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88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114家)、新材料产业(104家)等领域。

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是深圳市(322家)和广州市(109家)。

截至2024年1月,广东有超过95%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超过97%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接近95%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中在珠三角9市,代表着创新能力的粤港澳大湾区,研发费用超过3600亿元,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位。

《规划纲要》发布5年间,大湾区内地9市外贸总计额突破35万亿大关,2019—2023年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达到37.34万亿元。其中,出口23.37万亿元;进口13.97万亿元,进出口均占同期广东外贸的95%以上。能够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 “新三样”出口动能强劲,功不可没。2023年,广东生产新能源汽车253万辆,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是“广东造”,产量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增加值增长83.3%。

粤港澳大湾区在100公里半径内集中了五个万亿级城市,同时具备超大规模市场和超大规模产业。这里是全球唯一集中了科技创新、综合商贸、金融中心和制造业腹地于一体的世界级湾区。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正一路疾驰,新产业撑起了新脊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