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有料到】蔡晋:​厘清垃圾征费疑问,预早部署应变机制

2024-01-15 08:45

拖拉十多年的“垃圾征费”终于上马,减废是本港燃眉之急,的确不容再拖,但面对实施日期逼近眉睫,尚未解决的问题却有一大堆,各界都在忧心忡忡,加强宣传讲解刻不容缓,否则随时引发全港大混乱。

垃圾征费于4月1日实施后,市民将须购买指定垃圾袋弃置垃圾,政府计划首半年向“三无”大厦及公屋住户,免费提供指定垃圾袋,在适应期内会以劝喻和警告代替执法,让公众逐步习惯。

厘清垃圾

根据政府说法,环保署去年8月起已到各大屋苑、“绿在区区”回收点进行宣传教育市民,又先后推出8份“良好作业指引”,供不同界别参考,为实施征费做准备。

然而,连月来却听到一大堆声音,诟病政府宣传不足,来自居民、清洁工人及大厦法团的各种疑问不断涌现。有人问:当住户使用非指定胶袋,法团和管理公司没执法权力,可向哪个部门求助?如清洁工见到垃圾袋割破跌出废物,应否处理,或由谁“ 飞”?若以指定大胶袋盛载市民用普通胶袋装好的垃圾,一次过弃置,又是否违规?更重要的是,法团及管理公司均认为监察违规者有难度,加装CCTV会令开支大增,而牵涉私隐又恐影响与业户的关系。凡此种种,现行指引都没有清晰指示。

此外,指引虽指,物管公司不应要求外判清洁商以“全包”形式负责所有垃圾征费开支,但没指明有否罚则,闻说不少物管公司已准备以此形式执行,变相由全体住户来承担违规者的垃圾费用。据物监局调查,目前仅得一成物管公司与持份者就垃圾收费模式等细节达成共识,4月1日前能否做好准备,实属未知之数。

餐饮业界的指引,亦被指未有提及街边食肆违规垃圾的权责问题,即使地铺食肆亦因业权分散,难以划出公用垃圾收集点及厘清责任谁属。此外,三无大厦及乡郊地区,亦无专责人员,难以确保不会有人违规弃置垃圾。

另外,有病人组织反映,复康者每月需要用百多二百个垃圾袋,以弃置医疗消耗品,可能涉及很大开支,但基于污染者自付原则,当局难以核实使用垃圾袋者的身份,无法向特定群组提供豁免。

在各种问题下,可能会有市民利用漏洞逃避征费,将垃圾弃置到后楼梯、郊野公园、购买“假胶袋”替代,淘宝甚至已有“模拟指定垃圾袋”贩售。若要前线人员“捐窿捐罅”执法,涉及人手及公帑庞大。

今次垃圾征费是全港性政策,几乎可以预视当局难有足够人手,全面跟进违规情况。私楼亦势要增加额外资源处理,成本料将转嫁业主,届时住户与法团及管理处必屡起争执。环保署切勿低估实际执行难度,要预早部署应变机制。

垃圾征费是减废“火车头”,胡乱冲前会打乱往后计划。政府必须协助物管界尽快解决问题,厘清公众疑问,给予前线人员更多支援;并应考虑跨部门协作,统筹区议会及关爱队,与法团及居民举办工作坊,或招募减废专员,加强教育宣传减废知识,让公众了解具体执行细节,知所配合。与此同时,要建立举报制度,透过专线搜集情报,进行监察;并设立特别执勤队,赋予执法权力,作突击巡查及检控。

但要认清,征费只是减废其中一种手段,源头减废才是根本。环境局目前只集中进行垃圾征费,而非垃圾分类,仍未订立各阶段减废措施时间表及相关指标,无助大幅减少垃圾。因此,在征费的同时,也要做好垃圾分类配套,以“绿在红磡”回收物沦陷事件为鉴,在全港增开回收点,及延长开放时间,才能配合收费政策,相得益彰。

在正式实施垃圾征费后,当局也要定期公布各项数据,如用袋率、回收率、减废率、非法弃置率,让市民了解成效加以改善;并订立各种短、中、长期绩效指标,才能驱动公众积极实践减废及提高回收率,转废为材,推动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效益。

现时离征费实施不足3个月,许多市民正“赶尾班车”,弃置大型废物,农历新年“大扫除”肯定会是一大挑战。政府应把握时间,加强解说,扫除所有障碍,积极完善减废配套措施,多管齐下推动减废发展。

蔡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