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有料到】蔡晋:改善教育制度强化沟通,从根源消除学童“病因”

2023-12-04 08:01

年初以来已有306宗学童轻生个案,其中37人死亡,其余列为企图自杀。每宗悲剧背后各有不同故事,政府近日推出“三层应急机制”,以识别高危学生,亦有学校推行“无功课日”,冀减轻学生负担。对症下药固然重要,但改善教育制度,加强沟通基础,从源头消除“病因”更为关键。

改善教育制度强化沟通,从根源消除学童“病因”。

近日很多调查研究揭示学童自杀成因,依次为学校因素(37.3%)、家庭因素(28.8%)及精神健康因素(18.3%),可能未必是事实的全部,但至少点出了一些重点因素。今波学童自杀,幅度及深度看来更为严重。

一些研究揭示,轻生学童中约有62%具医疗纪录,主要有身体健康、精神健康问题及特殊学习需要,但有专业人士跟进者只属少数,反映当局支援仍嫌不足。部分SEN学童有过激的情绪行为,易惹来旁人误会,令当事人和家长不想求助,亦加深了问题。

但亦有很多个案事前不觉其“高危”,没精神或情绪病,一半人遇到问题不会寻求帮助。部分学童的轻生原因“看似非常轻微”,例如忘记带功课、谎言被揭穿,品学兼优的更怕向家长交代,反映他们“很难面对自己的失败”,或觉得“人生中不容有错”,情况令人忧虑。

但若说这些个案“好地地、没症状”,可能只是自欺欺人,会不会是哪个环节疏忽了?还是青少年故意掩藏,因而没被及早发现?一些研究便揭示,8成受访青少年表示即使情绪不好,都会表现积极正面,免得家人朋友担心;6成认为自己的情绪只可以自己面对,其他人很难帮忙,亦担心会予人脆弱的感觉;7成人认为,社会一般人会害怕、尽量远离有情绪困扰的人。这些因素,会否解释了“没有症状”的原由?

回看多年学童自杀数字,高峰回落又再升,似乎未能真正找到治本之法。多年来,政府先后成立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及相关工作小组,研究报告、建议措施一大堆,实际成效到底如何,未见具体分析。现在当局又提议三层机制,即“由教师、校本社工识别”、“政府为学校配对社工”以及“医管局优先处理严重个案”,其实也是旧瓶新酒。2016年时当局已提出过相关医社教合作概念,但没有恒长推行便逐渐淡化下来,成功推行关键必须是各层须有足够人力及接驳。以学校教师为解决问题的先兵,教师本身工作已极其繁忙,再加重他们角色,可行性成疑。

至于第二层,相关层面的专责社工人手又加了多少?目前三层应急机制是针对近期不幸事件而推出,大约维持一两个月,如果只是临时性质,没有持续性,对防止问题帮不了多少忙。现在大多学校已实行“一校一社工”,甚至“一校两社工”,但学生数以百计,很难照顾周到,学生问题恶化时根本无法衔接至高层专业跟进。

比起事后救亡,我认为更应该从源头出发,消除导致学童自杀的念头。香港教育制度压力大得惊人,有人形容是一场共业,学校、家长以至社会价值观,全都有份促成,当“赢在起跑线”仍被大多数人奉为圭臬,学业压力将无法消失。

要改变困局,须从教育制度 手,现时最大危机因素为功课量过多,全球多地如芬兰、德国都有管制功课量,香港也须坐言起行。同时应就课程、课时,与教学环境进行检视,兼顾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因材施教,打造一个愉快学习的环境。单凭一两天“无功课日”、“增加休息时间”无大作用,可能只是将功课延后几天才交。措施必须有持续性及全盘性考虑。

另外,本港教育制度“一试定生死”,学校要思考如何令学童成功标准多样化,例如积极考虑“不试不测”,改用灵活多元的评估方式,减少比较和竞争带来的负面效果。同时要加强“正向思维”教育,提升学生自爱意识,明白做人“有一些错处是可以的”,失败了仍可卷土重来。

父母的压力也是青少年精神健康的一大风险因素,家庭不快乐,再多教师也帮不了。因此创造一个安全和温暖的家庭环境也是非常重要,与孩子建立开放互信的沟通渠道,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困扰,定期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社交情况,是防微杜渐的有效之法。

家长更宜培养孩子的“核心技能”,包括社交情绪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解难能力、沟通能力等,助孩子建立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韧度。 

长远而言,社会需要建立一个支援网络,除了家校携手合作,也要鼓励建立朋辈网络,加强沟通及互信。良好而“有反应”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侪友谊,绝对有助减轻学童情绪压力。防止学童自杀,没有单一的灵丹妙药,需要社会上所有人共同努力,积极参与,方能筑起有效的保护网。

蔡晋

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