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网站11月23日文章,原题:架起通往北京的桥梁? 与业内大多数机构一样,英国基尔大学也希望扩大与中国的联系。为此,我在今年9月加入了一个由来自20所英国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和高级职员组成的代表团。我们访问了北京、上海和其他一些城市。会议气氛热烈,我们受益匪浅。但是,我们这样做的背景是,许多政客在表达对两国高等教育联系“过密”的担忧。
理性辩论的第一条规则是确定事实。40多年来,英中两国在研究和高等教育领域开展多层次合作。在过去的20年内,中国建立了极具针对性且成熟的大规模跨国教育体系。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海外大学对这一可持续的成功项目兴趣减少,它们都在排队等候参与其中。
按照定义,跨国教育是将有关(外国)教学项目带给(本地)学生,而非将学生派往外国学习。当然,学生流动性也是英中高等教育合作关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中国仍是英国最大的国际学生招生市场之一,约有15万名中国学生在英国留学。英国学生也前往中国参加短期学习项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称,过去10年来,超过6.7万英国年轻人在中国参加学习、实习和教学项目。这有助于实现英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即继续成为关键合作伙伴,并有助于中英之间形成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联系。
在跨国教育领域,目前共有260多个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获中国教育部批准设立,总入学人数超过7万。总体而言,英国跨国教育项目在中国招收的学生人数超过在任何其他国家的招生人数,这种情况在未来许多年内都不太可能改变。
英国与中国也开展强有力的合作。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科学领域,与中国都有很多合作机会。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正被继续纳入英中合作。
代表团在离开中国时一致认为,英国在大学内外都需要培养更强的中国文化认知。目前,我们的认知无疑是滞后的,中国在多个领域的领导地位都旨在实现世界多极化。英国时任外交大臣在今年4月的演讲中说:“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即没有中国的参与,任何重大的全球性问题都不可能得到解决。”谨记:大学有助于解决全球问题。因此,英国的大学必须架设通往北京的桥梁。